一、项目概述
本方案旨在为[医院名称/医疗机构名称]设计一套安全、*、稳定的医用气体供应系统,满足医院日常医疗、手术、急救等各环节对医用气体的需求。该医疗机构规划有[X]个科室,[X]张病床,预计日门诊量为[X]人次。
二、设计依据
1. 《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》GB 50751 - 2012
2. 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GB 50016 - 2014(2018年版)
3. 《氧气站设计规范》GB 50030 - 2013
4. 医疗机构提供的建筑布局图、科室分布及用气需求资料
三、气体种类及需求分析
1. 氧气:用于呼吸支持、手术麻醉、急救等,是用量*的医用气体。根据科室分布及病床数量,预计全院氧气*小时用量为[X]m³/h,平均小时用量为[X]m³/h。
2. 笑气:主要用于牙科*、小手术麻醉及分娩镇痛。预计*小时用量为[X]m³/h,平均小时用量为[X]m³/h。
3. 二氧化碳:用于腹腔镜手术及胃肠镜检查。*小时用量为[X]m³/h,平均小时用量为[X]m³/h。
4. 医用压缩空气:作为医疗设备动力源,驱动呼吸机、麻醉机等。*小时用量为[X]m³/h,平均小时用量为[X]m³/h。
四、气源选择
1. 氧气:采用液氧储罐作为主气源,配备[X]台汽化器,确保液态氧能稳定转化为气态氧供医院使用。同时设置[X]组氧气瓶组作为备用气源,在主气源故障时可自动切换,保障氧气不间断供应。
2. 笑气:使用笑气瓶组供应,通过汇流排将多个气瓶连接,实现集中供气。根据用量及更换周期,配备[X]组常用瓶组和[X]组备用瓶组。
3. 二氧化碳:采用二氧化碳瓶组供气,配置与笑气类似,满足使用和备用需求。
4. 医用压缩空气:选用[品牌及型号]空气压缩机,配置空气净化装置,去除压缩空气中的水分、油分和杂质,确保输出的压缩空气质量符合医用标准。同时设置储气罐,稳定供气压力,调节气量波动。
五、管道系统设计
1. 管材选择:氧气、笑气、二氧化碳管道采用*紫铜管,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清洁度,能有效防止气体污染。医用压缩空气管道选用无缝钢管,确保强度和密封性。
2. 管道布局:根据医院建筑布局和科室用气需求,设计合理的管道走向。主管道沿走廊吊顶内敷设,分支管道通过竖井或墙内预埋管引至各科室和病房。管道安装保持一定坡度,便于排水和排气。
3. 连接方式:紫铜管采用焊接连接,无缝钢管采用氩弧焊打底、手工电弧焊盖面的焊接方式,确保连接牢固、密封可靠。在管道分支、转弯及阀门连接处设置固定支架,防止管道位移和振动。
4. 标识与色标:所有医用气体管道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识和色标,氧气管道为天蓝色,标识“氧气”字样;笑气管道为银灰色,标识“笑气”;二氧化碳管道为铝白色,标识“二氧化碳”;医用压缩空气管道为浅蓝色,标识“压缩空气”,便于区分和维护。
六、终端设备配置
1. 病房终端:每个病床床头设置氧气、医用压缩空气终端,采用插拔式快速接头,方便患者使用和设备连接。部分病房根据需求设置笑气和二氧化碳终端。
2. 手术室终端:手术室内配备多种气体终端,包括氧气、笑气、二氧化碳、医用压缩空气及麻醉废气排放终端。终端采用国际标准的插拔式接头,且具有防误插设计,确保手术过程中气体供应安全、准确。
3. 特殊科室终端:如重症监护室(ICU)、急诊科等特殊科室,根据其高要求的用气特点,增加终端数量和备用气源接口,保障紧急情况下的气体供应。
七、监控与报警系统
1. 气源监控:在液氧储罐、气瓶组、空气压缩机等气源设备处安装压力传感器、液位传感器等,实时监测气源压力、液位、运行状态等参数,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监控室。
2. 管道监控:在主管道和分支管道上设置压力监测点,监测管道内气体压力,当压力超出设定范围时,自动报警。同时,安装泄漏检测装置,及时发现并报警管道泄漏情况。
3. 报警系统:中央监控室设置集中报警装置,当气源、管道出现故障或异常时,能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,并显示故障位置和类型。报警信号同时传输至医院总值班室和相关维修人员手机,确保及时响应和处理。
八、安全措施
1. 防火防爆:氧气、笑气等气体具有助燃或易燃易爆特性,因此在气源站、管道敷设区域等设置防火防爆设施,如防火墙、泄压装置、灭火器材等。电气设备采用防爆型,防止电气火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。
2. 通风换气:气源站、设备间等场所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,确保室内空气流通,及时排出泄漏的气体,防止气体积聚形成危险环境。
3. 操作规范:制定完善的医用气体系统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,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备启停、气体充装、管道维护等操作,避免因人为失误引发安全事故。
